「嘩,我很喜歡吃甜食的!」在青年中心工作的Jenny,與年輕人朝夕相對,自然充滿活力。一提起「飲飲食食」,她尤其興奮。「BBQ要搽到整隻雞翼都是蜜糖才好吃、飲奶茶咖啡至少落3包糖、自己可以吃完一整條日式蛋糕……」 不過,已經是7年前的事了。三十歲,正值人生高峰期,她被確診患上糖尿病,一個無法根治、會伴隨一生的慢性疾病。別以為她是少數,全港約70萬名糖尿病人當中,有四分一是在40歲前病發,屬於早發性糖尿病。為何這個「老人病」會盯上年輕人? 一開始,Jenny經常不自覺地睡着。她有豐富舉辦外展活動的經驗,經常帶着一群青年「上山下海」;但那陣子,多行幾級樓梯,她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。倦意總是突如其來,但忙碌的工作令她不以為意。人漸漸消瘦,她反而覺得吃極不胖也不錯。最令人不以為意的病徵是口渴,卻讓她最無所適從,「我會渴到沖緊涼都想飲啖花灑水……」 一個月後,她終於去求醫,結果發現空腹血糖值高達15mmol/L,是一個健康成年人的兩倍。另一指標,反映3個月整體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紅素(HbA1c),正常水平是6.5%以下,她卻高達9.1%。須知糖化血紅素每上升1%,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就增加二至四成,縱使萬般無奈,也得接受事實,「當時還天真地跟醫生說,我不吃那麼甜就行了⋯⋯」 最初,醫生為她處方口服糖尿藥控制病情。那時候她對糖尿病認識不深,加上忙於工作和照顧有長期病患的媽媽,三餐都要出外解決。她以為只要按原來的飲食習慣,份量減半便算「戒口」,結果令血糖像坐過山車一樣大上大落。她越來越疲憊,「成日拖住個身返工」,無法集中精神。醫生發現她的胰臟功能不足,須要注射胰島素;學生察覺她有異樣前來關心,令一向堅强的她,覺得自己是個弱者,被徹底打敗,甚至絕望地想:「萬一出現併發症,哪個會比較好?我最怕就是洗腎……」 後來朋友為她介紹資深病友,她逐漸學會換算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,以控制每餐的糖份攝取。而治療也漸見成效,她眼見確診逾30年的病友仍然生活健康,終重拾希望,不再消極應對。及後,她嘗試和慈善團體合作,聚集一群青年人舉辦趣劇宣傳糖尿知識,希望不再有人重蹈覆轍。 然而,嗜甜絕非導致糖尿病的唯一原因。糖尿病近年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。糖尿科專科醫生胡依諾指出,「香港超過9成糖尿病人患二型糖尿,當中有很強烈的遺傳因素。」一般來說,若父親或母親患糖尿病, 子女患病機會是四成;但若雙親都有糖尿病,子女患病機率就上升至七成。再者,都市人的生活習慣欠佳,過份攝取熱量、缺乏運動,造成肥胖人口增加。「以BMI體重指標計算,每兩個香港人,就有一個屬於超重或肥胖。」別以為看起來不胖就沒事,「一個人看起來臉尖尖,手腳不粗的人,肝臟、胰臟也有可能積聚很多脂肪。」因此,男士腰圍(非褲頭位置,應從肋骨最下方及盆骨最上方的中間點量度)超過35.5吋、女士腰圍32吋以上,屬中央肥胖,也會增加患糖尿病風險。「内臟脂肪能影響新陳代謝,是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元兇。」 胡醫生表示,早發性糖尿病人患上末期腎病、心血管疾病的機會,比年長病人高出至少三成。在確診短短5年間,有近三成人會出現屬於糖尿腎病的蛋白尿、兩成人出現糖尿上眼。但他强調,及早正視,併發症並非不可預防。 近年,有外國研究顯示,二型糖尿病人可細分為5個分類,其中有3組病人胰臟功能不弱,只要積極改善生活習慣、依從服藥指示,可有效減輕胰島素阻抗情況,保持餘下的胰臟功能。若病況合適,醫生可考慮處方近年常用的新一代糖尿藥,包括SGLT2抑制劑及GLP-1仿腸降糖素。 SGLT2抑制劑屬口服排糖藥,能抑制腎臟回收糖份,令多餘的糖份直接從小便排出體外,有助減重,甚至保護心臟。GLP-1仿腸降糖素是模仿腸胃道天然分泌的一種荷爾蒙,能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及抑制食慾。如患者已出現併發症,這兩類藥物也能提供額外的保護作用,減低心臟和腎功能惡化的機會。 記者:馮穎思 編輯:鄒仲安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分享: